top of page
  • 作家相片棧貳庫KW2

高雄港港史館/港灣記憶─臺灣南北雙港檔案特展

已更新:2021年7月19日

【雙港展 延後開幕公告】

因應疫情緣故,原定110年7月19日於高雄港港史館舉辦之「港灣記憶—臺灣南北雙港檔案特展」延後開幕,開放時間將視疫情另行訂定及公告,敬請見諒。

港灣記憶─臺灣南北雙港檔案特展

臺灣南北雙港─高雄港、基隆港發展歷程,透過檔案中的文字、圖像、影音及文物,還有虛擬實境的整合互動,帶您重拾高雄港與基隆港的時代記憶與動人故事。


日期│2021/07/19(一)-11/12(五)

時間│週一至週五 08:30-16:30(例假日、國定假日休館)

地點│高雄港港史館(高雄市鼓山區蓬萊路3號)

展覽概述

臺灣四面環海,位於東亞主要航道上,透過港口連結海洋與世界,隨著時間的遞移,不同的人群、物產、文化在此交匯、融合,進而孕育出寶島臺灣獨特多元的風貌。過去有人冒險犯難飄洋過海來臺築夢,也有人遠渡重洋到外地尋夢,港口成為追夢的起點與開端。

1860年代,臺灣開港通商,這是對外經貿發展的重要「分水嶺」,也是臺灣國際地位轉變的開始,高雄港與基隆港逐漸從眾多港口脫穎而出,歷經日本統治時期與戰後的持續建設,終至成為南北兩大現代化國際港埠。南高雄、北基隆肩負著百餘年來臺灣邁向世界的重要角色,也承載了臺灣對外與海洋經貿發展的關鍵使命。

本次特展以臺灣南北雙港─高雄港與基隆港的發展為題,展出自1913-2004年近百年間共83件的檔案,透過這些檔案,娓娓述說雙港的蛻變,以及在地記憶與動人故事。


展覽學習單

 

從「打狗」到「高雄」國際大港

「打狗」,一個原先「門甚窄,僅容一艦」及僅供烏魚季節性捕撈與停泊避風小漁港,到19世紀中葉開港通商後,連結世界、躍上國際舞台,1895年後,因應日本殖產興業政策及加速臺灣各項資源開發下,臺灣總督府陸續展開港灣調查,1908年起執行三期築港工程,進而成為中南部米糖輸出要港,1930年代結合戰時日本軍需工業與南進需求,更讓高雄轉型成為重工業城市。


二戰期間盟軍的轟炸破壞與戰後政府的積極復原、建設,以及伴隨經貿快速發展,1960年代興起的貨櫃運輸革命,高雄港再次成功蛻變、華麗轉身,一躍成為南臺灣最重要之國際貨櫃商港。

高雄港岸壁及停車場(1920年代) 檔案管有機關: 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
大日本職業別明細圖─高雄市(1929)檔案管有機關: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
觀光的高雄市(1935)檔案管有機關: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
高雄築港平面圖(1937)檔案管有機關: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

大船入港

大船入港是一種「滿載而歸」與「希望」的象徵,響亮的汽笛聲代表著滿載貨物與旅客的大船將要駛入港區,不僅帶來產業與經濟發展的機會,也啟動「依港而生」人們的日與夜。

引水人整裝出發,搭乘小艇搏命登船領航,安全引領大船入港停靠,檢疫人員把關人船查驗,降低病媒傳播機率,報關行接受委託辦理進出口貨物通關,船務代理代辦船舶、貨物進出口的業務,碼頭工人忙碌穿梭於船艙、倉庫間,揮汗辛勤搬運貨物,他們共同扛起臺灣經貿與南北雙港發展的重任,各司其職、分工合作,串聯起大船從入港到靠岸的各項事務與工作。


高雄港碼頭工人工作實況

此為高雄港碼頭工人正在進行礦砂及貨物裝卸作業之實況,當時仍為傳統附掛吊桿的散裝貨輪,因此碼頭工人必須在炙熱碼頭,進行礦砂裝袋與搬運工作。

高雄港碼頭工人工作實況(1966)檔案管有機關: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
高雄港碼頭工人工作實況(1966)檔案管有機關: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




Σχόλια


bottom of page